西藏自治区区情知识(西藏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省情知识)
(厚职教育事业单位招聘网www.kaosydw.com整理,仅供参考,如有情况和数据变化,请依照最新信息)
目 录
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一)地形
(二)气候
(三)水系
(四)土壤
(五)植被
(六)自然资源
(七)旅游及古迹
(八)生态环境保护
(九)首府拉萨
二、人口情况
(一)人口统计
(二)民族
(三)行政区划
(四)文化程度
(五)民居与服饰
(六)饮食
三、经济状况
(一)生产总值和可支配收入
(二)财政支出
(三)工业产值
(四)外贸
(五)农牧业
(六)优势特色
(七)扶贫民生
四、电讯覆盖
(一)通信覆盖率
(二)广播电视
五、交通状况
(一)铁路
(二)公路
(三)航空
六、历史名人
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通称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为邻。首府拉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所辖乌恩、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地。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自然地理
(一)地形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区地形可分为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藏东峡谷地带三大区域。境内山脉大致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境内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5座,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中尼边界上。西藏的平原主要分布在西起萨嘎、东止米林的雅鲁藏布江中游若干河段以及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中下游河段和易贡藏布、朋曲、隆子河、森格藏布、朗钦藏布等的中游河段。
(二)气候
西藏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平均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高原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35%-40%。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低,积温少,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2.4°C-12.1°C,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月平均气温6月或7月最高,1月最低,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在15°C以上,气温日较差冬季大、夏季小。降水少,季节性明显,夜雨率高,年降水量在66.3-894.5毫米之间,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规律,年内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80%-95%。干季时间长,多大风,夏季多冰雹和雷暴,大部分地区年大风日数在30天以上,西部和北部高达100-160天,以冬、春季最多,西藏冰雹多,居全国之首。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干旱、洪涝、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区域气候变暖明显,尤其是1991-2010年西藏增温强烈,升温率达0.79°C/10年,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区域。
(三)水系
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部分。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8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多达100余条,是中国河流最多的省区之一。亚洲著名的长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都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有冰川11468条,冰川面积达28645平方千米,占全国的49%,冰储量约2533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5.32%,年融水量31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3.4%,均居全国之首。藏木、多布、果多水电站和旁多水利枢纽投入运营,拉洛水利枢纽提前截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65万千瓦,四年增长1.3倍。建成川藏电网联网工程。外送电力8.24亿千瓦时、增长1.5倍,首次实现净外送电力2亿千瓦时。
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
(四)土壤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西藏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72%。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8%。
西藏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区,占19.86%。山南地区和拉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的8.65%;那曲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全区耕种土壤归属于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有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壤面积最大,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土和耕种亚高山草原土,分别占12.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1%。耕种亚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种褐土占8.1%。耕种灰褐土占7.99%。耕种棕壤占2.86%。这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余8个土类面积很小,合计仅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冲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地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台地及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内的耕种土壤就占了全区耕种土壤的55%,其地貌条件相对较为一致。
西藏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610~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3500米之间的占11.4%,3500~4100米的面积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积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为放牧草场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里地区的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区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则地区,占15.44%;昌都地区占8.39%;山南地区占3.99%;林芝地区占2.72%;拉萨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2800~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积占82%,海拔3500~4600米的面积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积占4%。
西藏境内草地土壤归属于8个土类,高山草原上的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地土壤面积的59.48%,其次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为亚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泽土(0.94%)、山地灌丛草原土(0.82%)和褐土(0.74%)。
全区林业土壤归属于10个大类,面积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黄壤,占17,6%;黄棕壤、棕壤、赤红壤、灰褐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亚类)的面积基本相当,各占10%左右;砖红壤占7.83%;褐土占1.18%;红壤占0.21%。各种土壤类型的宜林性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不同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适生林型和树种。海拔1100米以下,有适生热带雨林的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11.81%。海拔1100~2800米有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黄壤、黄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28.18%。海拔2800~3500米有适生温性针阔叶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4600米有适生寒温性针叶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还有适生杨、桦、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亚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广泛分布在森林边缘,海拔上限可达4700米,下限为3000~3800米的河谷地区。
(五)植被
西藏各地的植被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并可划分为7个主要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灌从、草甸、草原、荒漠和高山植被。据统计,全区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隶属于270多科、1510余属,其中有多种我国独有或西藏独有的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38种,列人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有40种,另有214种被列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内。
(六)自然资源
1、光照资源
西藏太阳年总辐射值达到140-200千卡/平方厘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近两倍。
2、风力资源
西藏是全国大风(≥8级或17米/秒)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多达100-150天,最多可达200天,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多4-30倍。
3、水资源
据统计,全区水资源总量4394.65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6.21%,居全国第一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亩均占有水量也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4、草场耕地资源
全区有天然草地13.34亿亩,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11%,位居全国第一位。
5、森林资源
全区林地面积1783.64万公顷,森林面积147.56万公顷,人均森林面积达49000平方米、居全国第一,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2.88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量达76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1.98%,为全国第五大林区。
6、植物资源
全区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其中855种为西藏特有,高等植物6600多种,其中苔鲜植物700余种,蕨类和种子植物5900余种。食用菌有松茸等415种,药用菌有灵芝等238种。农作物方面,全区有青棵、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品种及约20个科、110余种的蔬菜。
7、动物资源
全区有野生脊椎动物795种(其中12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的1/3以上,196种为西藏特有),其中哺乳类145种,鸟类492种(其中22种为西藏特有),爬行类55种,两栖类45种,鱼类58种;有昆虫4200余种、水生浮游动物760多种。全区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野耗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
8、湿地资源
西藏拥有各类湿地面积652.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是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90%以上的湿地保持原生状态,其中玛旁雍措、麦地卡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9、矿产资源
西藏目前已发现的矿种(亚种)有103种,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49种,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其中发现能源矿产5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3种;发现金属矿产32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9种;发现非金属矿产64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26种;发现水汽矿产2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种。全区已发现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铬、铅锌银多金属、钼、铁、锑、金、盐湖锂硼,铬钾矿、高温地热、天然矿泉水等,均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中、铜保有资源储量,盐湖锂矿资源远景及高温地热储量在全国排名第一。
(七)旅游及古迹
西藏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催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优异、典型性强、保存原始的旅游资源。全国165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西藏有110个、占2/3,在全国旅游资源系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西藏共有各级各类风景名胜资源点1424处,优良以上资源点99处,目前可供游览的景点300多处。已开发A级旅游景区76处,其中,国家5A级2处、4A级14处、3A级18处、2A级28处、1A级14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即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国家地质公园3处,即易贡、札达土林、羊八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即纳木措一念青唐古拉山、雅砻河、唐古拉山一怒江源;国家森林公园9个,即巴松措、色季拉、玛旁雍措、然乌湖、姐德秀、班公湖、热振、尼木、比日神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座,即拉萨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即拉萨、日喀则、江孜;历史文化名镇2处,即山南市昌珠镇、日喀则市萨迦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16处;各级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地县级24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居全国首位。西藏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包括古遗址、古建筑、古丧葬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277处,已登记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4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代表性的是:(1)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解放前是历世达赖的冬宫,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拉萨市中心;(2)大昭寺,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位于拉萨市中心;(3)哲蚌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拉萨三大寺中的最大寺庙,位于拉萨市西郊;
(八)生态环境保护
编制实施《2013至2030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自治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抓好江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资金56.46亿元,造林绿化124万亩。坚持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作为特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目前,全区已建立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8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7个自然保护区,全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5%、居全国第一。中国科学院监测研究报告显示,全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及地下水水质均为一、二类,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天候达标。林芝、山南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拉萨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00个西藏特有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区藏羚羊由6万只恢复到15万余只,藏野驴由5万头恢复到8万多头,马鹿由1500头发展到10000多头,黑颈鹤由5700只发展到14000余只。
(九)首府拉萨
拉萨史称“逻些”,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名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拉萨,后历经千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0年1月,设立拉萨市;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拉萨市成为自治区首府。
拉萨市位于西藏中南部,东西长约277公里,南北宽约202公里,东与林芝市相连,西与日喀则市交界,南与山南市接壤,北与那曲地区毗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58米,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3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全市下辖城关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县改区已获国务院批复)、达孜县、墨竹工卡县8个县(区)及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柳梧新区,48个乡、9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224个行政村、43个社区。2015年,拉萨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紧围绕“充分发挥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的总要求,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生态环境两条底线,稳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党建统市、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项工作持续走在了全区、全国藏区和全国首府城市的前列,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持续优化、文化繁荣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空前提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的良好局面。据中国社科院2015年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拉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GDP杠杆指数9项指标高居榜首,其中公共安全连续5年第一,公共交通、城市环境、社保就业、GDP杠杆指数连续4年第一,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连续4年进人前三名,公职服务指标连续3年进人前三名。
二、人口情况
(一)人口统计
截至2015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323.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9.87万人,乡村人口234.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75‰,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10.65‰。
(二)民族
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等45个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成分的僜人、夏尔巴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1.83%。
(三)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底,西藏有5个地级市2个地区,即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和那曲地区、阿里地区;
地级行政区 |
县级行政区 |
政府驻地 |
拉萨市 |
城关区、堆龙德庆区、林周县、达孜县、尼木县、当雄县、
曲水县、墨竹工卡县 |
城关区 |
昌都市 |
卡若区、察雅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江达县、贡觉县、丁青县、八宿县、类乌齐县 |
卡若区 |
日喀则市 |
桑珠孜区、南木林县、江孜县、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康马县、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岗巴县 |
桑珠孜区 |
林芝市 |
巴宜区、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波密县、朗县、工布江达县 |
巴宜区 |
山南市 |
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桑日县、琼结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曲松县、措美县、错那县、浪卡子县 |
乃东区 |
那曲地区 |
那曲县、申扎县、班戈县、聂荣县、安多县、嘉黎县、巴青县、比如县、索县、尼玛县 |
那曲县 |
阿里地区 |
噶尔县、普兰县、札达县、日土县、革吉县、改则县、措勤县 |
噶尔县 |
(四)文化程度
截至2015年底,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6年,青壮年文盲率降到0.5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84.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1.9%。
(五)民居与服饰
1、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
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2、服饰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镇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东南地区的工布服装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无袖袍。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下垂至脚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欢戴一种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去的用彩缎作装饰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讲究,有“那刀”、“日局”两种,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节日盛典才穿的。
(六)饮食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1、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2、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比较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3、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三、经济状况
(一)生产总值和可支配收入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同比增长11%,比“十一五”末增长73.7%。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增长1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增长12%、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财政支出
2015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5.83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13亿元,增长10.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27.41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83.93亿元,增长16.7%。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28亿元,增长21.3%;教育支出165.25亿元,增长16.3%;医疗卫生支出65.60亿元,增长34.3%;环保支出54.96亿元,增长88.0%。
(三)工业产值
2015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1.44亿元,增长11.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4.75亿元,增长16.5%。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2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69亿元,增长7.0倍;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15亿元,下降15.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51.97亿元,增长15.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3.79亿元,下降3.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6亿元,比上年下降49.5%。国有控股企业亏损8.61亿元,亏损额比上年增长87.6%。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7.46亿元,下降31.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利润1.49亿元,下降12.8%;集体企业亏损0.07亿元,下降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2%。
(四)外贸
2015全年进出口总额56.55亿元,比上年下降59.2%。其中:出口总额36.24亿元,下降71.9%;进口总额20.32亿元,增长114.4%。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30.23亿元,比上年下降75.1%,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3.5%。其中:出口29.90亿元,下降75.2%;进口0.33亿元,下降68.8%。全年与7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贸易,其中与尼泊尔的贸易总值为31.41亿元,下降74.2%,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5.5%,超过其它76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值总量,是西藏自治区最主要贸易伙伴。除尼泊尔外,西藏外贸前三位伙伴国分别为德国、比利时和美国,双边贸易额分别为6.57亿元、4.84亿元和3.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3%、112.8%、67.6%。
(五)农牧业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发展高原种养加,推进农畜林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农资金累计投入787.2亿元,农牧业基础地位显著增强。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新增高寒牧区牲畜棚圈15.2万座,改良黄牛60万头,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创历史新高。设施农业、生态林果业蓬勃兴起,青稞、牦牛、藏香猪等高原种养加快发展。娘亚牦牛、岗巴羊、林芝松茸等24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4624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
(六)优势特色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原种养、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藏医药、旅游文化、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大区。2015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96.8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76.19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553.31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重为9.4:36.7:53.9,第三产业规模超过一、二产业之和。
(七)扶贫民生
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本级财政的7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实事”,连续5年提标扩面,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各组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坚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片推进,加大资金、项目向农牧区和农牧区倾斜力度,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
整合中央补助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援藏资金,连续八8年、累计投入278亿元,全面完成农牧民安居(农村危房改造)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极大改善了农牧民居住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加快实施“八到农家”工程
继续大力实施水、电、路、讯、邮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解决了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民饮水安全全覆盖;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了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乡镇通光缆率、通邮率和行政村通电话率均达到100%,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610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17203公里,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和99.2%,乡镇客运班线覆盖率达到60.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83%和95.96%,比2010年分别提高4.55个百分点。
优化农牧区环境
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村级广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电影服务工程、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完善工程、太阳能公共照明工程,村庄道路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政治工程、万水千乡市场工程、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等“十项工程”,全面建成5467个农家书屋、1787个寺庙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完成489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四、电讯覆盖
(一)通信覆盖率
2015年底,全区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06.5万户、普及率为96.4部/百人、比2010年增加26.4部/百人;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2万公里、比2010年增加202倍;实现了全区行政村的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实现了乡乡通光缆、乡乡通宽带、乡镇一级邮政普遍服务全覆盖,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0%、比“十一五”增加60.4个百分点,实现了寺寺通电话。
2015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1亿元,增长4.2%;电信业务总量53.70亿元,增长18.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1.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4.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4.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0.23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
48万门。移动电话用户271.6万户,减少20.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6.5部/百人。截止到2016年底行政村移动信号全覆盖,通宽带率83.8%。
(二)广播电视
2015年末全区共有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4.83%和95.96%。报纸总印数19127万印张,杂志总印数243万册,图书总印数1191万册。
五、交通状况
(一)铁路
2015全年完成货运量2478.19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铁路运输完成494.22万吨,下降2.8%。全年客运总量2072.72万人次,增长7.1%,其中铁路运输完成219.66万人次,增长3.9%。
(二)公路
2015全年完成货运量2478.19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公路运输完成1973万吨,增长5.5%。全年客运总量2072.72万人次,增长7.1%,其中公路运输完成1490万人次,增长5.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7.8万公里,比上年增加2530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里程1.14万公里,增加1662.7公里。
加快推进国省干线、通县油路、经济干线、边防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川藏公路西藏段、新藏公路全线黑色化。拉林高等级公路开工路段、林芝米林机场快速通道、嘎拉山隧道和雅江特大桥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达到300公里。全区路网结构显著改善、布局更加合理。
(三)航空
2015全年完成货运量2478.19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民航运输完成2.86万吨,增长16.3%。全年客运总量2072.72万人次,增长7.1%。其中民航运输完成363.06万人次,增长15.2%。
贡嘎、米林、邦达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规划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区内支线航空网络初步形成,国内外航线增至71条,通航城市41个,拉萨贡嘎机场高峰期日突破130架次、201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西藏航空公司已拥有15架飞机,开通航线36条,通航城市30个。
六、历史名人
1、松赞干布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为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平定吐蕃内乱,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至今备受藏族尊崇。文成公主的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2、索南嘉措
西藏堆龙(今堆龙德庆)人,为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出生于西藏拉萨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索南嘉措的一生是大力弘扬黄教的一生,也是努力协调汉、藏、蒙民族关系及中央与蒙、藏地方关系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为历世达赖喇嘛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东嘎洛桑赤列
西藏著名的佛教高僧,其佛教属于藏传佛教,也是一位研究藏学的文学家,它的著作有很多,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其中有《汉藏历史词典》《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史略》等,这位传奇人物曾经获得的殊荣和名号非常的多,有很多都是国家级的。
4、吞弥·桑布扎
对西藏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是藏文的创始人,曾经担当过松赞干布的大臣,它依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以梵文的根本字母为主,结合了藏语的特色,制造出了组成藏文的30个基本的字母。
5、喜饶嘉措
西藏著名的爱国学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练的诵读经文,而且还能给人们诵经说法,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将一般人12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圆满的结业。后来他又潜心研究佛学,非常系统的完美的掌握了大小十明的奥义,他算的上是西藏学者中的泰斗。
6、丹增
他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走向世界舞台的西藏民族歌唱家,由于西藏的教育比较的落后,他上了高中以后才得到相对系统和正规的艺术教育,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考上了我国的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得到了专业的训练,最终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将西藏名族传统唱法完美的展现给世界人民,让人们体验到了西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